基本概况  档案法规  档案征集 
 校史日志  编研利用  兰台世界 
 
服务之窗 more >>
 
当前位置: 首页>>校史研究>>正文
延安大学与延安精神
2017-04-03 13:59  

郭东军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延安大学诞生了!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神圣的光荣使命与历史责任。延安大学紧紧围绕党在每一阶段的中心工作,坚决努力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成为培养大批治党、治军、治国领导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如毛泽东陕公开学典礼上所说的:“我们要造就大批的民族革命干部,他们是有革命理论的,他们是富于牺牲精神的,他们是革命的先锋队。只有依靠成千成万的好干部,革命的方针和办法才能执行,全面的民族的革命战争才能出现于中国,才能最后战胜敌人。”在完成时代使命的历史进程中,延安大学成为延安精神形成的参与者、践行者与传播者。

在生活条件极为艰难困苦的延安时期,延安大学没有教材,教师自编,没有教室,没有纸笔,师生以天空为屋顶、以大地为纸张、以土墙为黑板、以树枝为笔,没有板凳桌椅,学生以砖块为凳子,以双膝为课桌,在世界上这所绝无仅有的大学里,培养出了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的人,培养出了具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的人,培养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培养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人,培养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培养出了一个以文明、健康、高尚为主要精神状态的群体。这个群体建国后近30位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近20位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40多位当选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300多位担任省部(军)正职,地级以上的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科研机构的领导骨干,几乎都是延安大学的校友。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西北地区几乎所有的高校,全国各地至少70%高校的主要领导干部是由延安大学的校友担任。

1958年恢复重建的延安大学,也是在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的基础上,依靠全校师生的双手,建立了一所基础设施基本齐备的学校。面对异常艰苦的生存条件,面对不稳定的教师学生队伍,延安大学就组织教师和学生参观延安各个革命旧址,认真学习延安时期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追求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借以增强安心延大、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自己学习成才的任务的决心。延大师生自己动手,平整校园,抬石头、打土坯、搬砖挖、挖窑洞,建设生活基础设施。为了御寒,同学们上山捡财,开洞烧炭。为了基建需要和增加学校经费收入,延大师生建起了石灰厂、化肥厂、造纸厂、印刷厂、菌肥厂、模型厂、养猪场、养鸡场、豆腐坊、修鞋店、理发店等,同时开荒地530亩,增加农副产品供应。同时为了配合中央大炼钢铁的号召,学生们背矿石、筑炼炉,大炼钢铁。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下,同学们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走向了各行各业的领导岗位。

改革开放后的延安大学,基础设施以及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延安大学成为了一所研究、弘扬、传播延安精神的基地。延安大学地处革命圣地,具有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独特优势。学校不仅对内加强延安精神教育,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而且充分发挥区位研究和教育的特色与优势,积极履行社会服务功能,主动担当起面向社会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延安大学建立各种基地,夯实传承红色基因的组织基础,这些基地接待和培训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800多所大中学校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几千万人次以上,延安大学也因此成为全国延安精神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中心之一。延安大学坚持延安精神基础理论研究,为开展延安精神教育提供知识体系;坚持学科建设,为延安精神教育提供学科支撑;坚持研究成果与学科建设成果的课程转化,让延安精神真正融入思想教育体系之中;坚持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体现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内容;坚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延安精神、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坚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工具宣传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坚持通过宣传延安大学历史上和当代培育树立的典型,发挥教育示范作用;坚持注重对大学生党员和团学骨干的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教育;坚持在研究传承陕北文化中弘扬延安精神。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校内链接 | 校外链接 | 后台管理